学科优势
法学院具有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法律硕士授予权,开设法学本科专业。在办学特色上,确立了本科阶段培养实务型、应用型、国际型法律职业专才和法律服务人才,研究生阶段培养应用研究型高级法律人才的目标模式。多年来,法学院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显着成果。本科法学专业2002年被批准为北京市重点建设专业,2005年被确立为北京市品牌建设专业,2008年被批为北京市特色建设专业;民商法学科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民商法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法学专业“庭审实务课程”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法学本科实践教学创新方案》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二等奖;《税收法律实务》教材获市级精品教材奖。
师资队伍
法学院现有教职工47人,其中专任教师38人,专任教师中教授7人,副教授1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8人,有部级专家、市级教学名师、中青年法学家、市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多名,多人担任全国性学会及市级学会的会长、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等。目前,法学院形成了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龙头、中青年教师为主体、整体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突出、发展趋势良好的教师队伍,尤其在民商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等法学应用型专业领域具有独特优势,为培养实务型和国际型法律职业专才和法律服务人才奠定雄厚的师资基础。
教学科研成果
近年来,法学院教师确立了民法学、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学、金融财税法、市场竞争法、涉外经济法、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等稳定的研究方向,在契约市场化理论、商法基础理论、合同效力制度、票据法律制度、银行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企业法律制度、国际贸易与投资法律制度、商品流通法律制度、经济犯罪法律制度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鲜明特色。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教师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出版着作30多部,编写教材和教学用书40余部,参与了多项国家及相关部委、北京市立法的论证工作;承担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并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中国法学会优秀论文奖,国家工信部、民政部等优秀科研项目二等奖,第二届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优秀论文奖等多项省部级优秀研究成果奖。
实践育人
法学院一贯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司法操作能力的培养,在理论教学课程中增加实践性环节,实践性内容占总课时的20%;开设了法律实务(庭审实务、律师实务、法律文书写作)、跨国公司法律概论、税收法律实务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课程,编写了一批实践性教学教材;建设了一批实践教学平台,在良乡校区文科实践中心建有2个模拟法庭,1个模拟仲裁庭、模拟提审室和模拟律师事务所,硬件设施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与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和企业集团合作建立了30余家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聘请50名业界精英为客座教授,为学生的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提供了良好条件。
目前,我院与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法院建立了远程视频教学的合作关系,通过互联网,在校学生可以学习法庭庭审,院校教授也可以远程视频授课,实现了高校与平谷区人民法院庭审实况的远程观摩与互动。
国际化人才培养
适应国际化卓越法律人才培养需要,法学院开设了法律英语、英美法概论、国际民事诉讼与国际商事仲裁、国际贸易法律实务、国际投资法律实务、WTO规则、国际金融法等英文授课课程。
支持学生参与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竞赛、“北外-万慧达杯”知识产权模拟法庭(全程英文)竞赛等赛事,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法学院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着名大学的法学院、专门法学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交流关系;与日本大阪大学、韩国釜山海洋大学、美国纽约大学以及香港大学、澳门大学等法学院建立了密切的教学科研联系,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和考克大学签订了“3+1+1”合作培养协议。其中,前三年在我院研读法学本科课程,一年在都柏林大学读法学硕士预科,另一年读法学硕士课程,取得我校法学本科学士学位和都柏林大学、考克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多次主办由京内外众多高校和研究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的法学类教学、科研研讨会。
学生工作
学院重视以德育为核心推进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努力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构建严谨、勤奋、进取的学风院风。定期组织学术名家和实务专家来学院法苑讲坛讲座。多次组织模拟法庭(含英美法系、大陆法系)、未来律师职业素质大赛、庭审旁听、辩论赛、百科知识竞赛、学术论文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钻研业务,关心学术、开阔视野、提升水平。通过学生党支部、团总支、学生会、青志协等学生组织开展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干部素质拓展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2·4法制宣传周、司法考试颁奖典礼暨经验交流会、考研就业经验交流、新老生联谊活动,元旦晚会等以及各项体育竞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文化生活,而且为广大同学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院每学期出版一期的《法苑》和《心理素质报》成为同学们喜闻乐见的交流及心理卫生知识普及形式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