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方大曾 我们在路上 ——“方大曾校园行”公益活动走进艺传学院
12月10日上午,“寻找方大曾”的“方大曾校园行”公益活动在良乡校区举行,央视高级编辑、纪录片导演冯雪松老师带着方大曾的故事和寻找方大曾的经历走进我院师生中。《人民画报》社长于涛、学院党委书记林刚教授、新闻系副主任范敏老师以及各年级新闻专业学生和学生党员参与了此次讲座,讲座由新闻系李杰琼老师主持。
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冯老师用一张张鲜活的照片,走进了方大曾的世界,用方大曾的摄影作品和新闻报道,从“方大曾是谁”、“关注民生的摄影师”、“一个人的绥远之行”、“消失的战地足迹”、“家人的等待和我们的寻找”五个层次层层深入,缓缓地为同学们打开历史尘封的大门,将一名战地记者所报道的那段有分量的历史通过一个个真实故事展现出来。为了把方大曾精神广为传播,冯老师也付出良多,跟随方大曾的足迹到各地采风,采访方大曾的家人,成立方大曾纪念馆等等。在冯老师看来,寻找方大曾的意义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寻,更是面向未来的探求。一个人应该对民众和国家怀有一种情怀,不因暴力和金钱。
在讲座后,范敏老师说道:“当30年代的人们沉浸在上海蝴蝶鸳鸯派的意境中,方大曾已经感知到卢沟桥枪声中的意味。他不仅有足够的新闻敏感,更有到现场了解真相的职业水准,这使我十分敬佩。” 《人民画报》于涛社长也谈到,方大曾和冯雪松老师都是新闻精神的传承者,信念与家国情怀都是新闻人要践行的。党委书记林刚老师总结谈及,每个学科都很注重自己学科的历史,新闻也是如此,方大曾作为一个二十五岁的青年,却能在七七事变发生后的第三天骑车到卢沟桥现场报道,历史不是枯燥的,是方大曾拍的837张黑白照片记录下的鲜活资料,昨天的新闻,今天的历史,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同时他也指出,希望参与讲座的同学们无论党员还是新闻的同学,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能够从寻找方大曾的活动中有所收获,像方大曾一样承担起自己身上所肩负的民族责任。
即使我们与方大曾相隔将近80年,但依旧被方大曾的正能量所感动,寻找方大曾的活动还在继续,而我们现在寻找的不单单是方大曾这样一个人,也是一种薪火相传的精神、情怀和信念。
方大曾,男,原名方德曾,笔名小方,北平人,生于1912年。战地记者,被誉为中国的罗伯特·卡特。“九·一八”事变后国难当头,他以相机和文字为武器,为抗日救亡而奔走。1937年7月10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第三天即前往卢沟桥前线采访,是中国报道“卢沟桥事变”的第一人。
冯雪松,男,回族,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南开大学硕士,纪录片导演,2000年由冯雪松执导的《寻找方大曾》纪录片在央视播出,并荣获第十五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其首部反映七七事变报道第一人的作品《方大曾:消失与重现》,2014年11月出版发行。荣获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此外,还曾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特等奖 、中国电视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奖等奖项。2015年9月,由冯雪松发起的“方大曾校园行”公益计划在清华大学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