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北工商战疫进行时】经济学院发挥学科优势,为国家战胜疫情建言献策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经济学院根据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教学科研,确保全体师生平安健康,学院网络授课等工作顺利进展。同时,学院党委号召广大教师不忘初心,非常时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发挥智库作用,依托应用经济学学科优势,围绕疫情防控开展实践调研、数据分析和政策研究,主动在媒体发声,为国家应对重大紧急事件、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以及推动国家和首都经济尽快恢复平稳发展建言献策。截至目前,已向有关政府部门、学术期刊、主流媒体等提交研究成果十余篇,产生良好社会影响。

疫情对中小企业的影响与金融对策研究

疫情爆发后,经济学院金融系师生积极行动起来,与十几家金融机构和中国非公经济协会合作,对上百家中小企业发放问卷进行调研,调研重点是疫情发生后中小企业融资面对的困难、中小企业的诉求和建议。杨德勇教授团队完成的研究成果《须各方施策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疫情之下的我国社会诚信建设》《从疫情防控看我国政务诚信建设的紧迫性》《面对疫情: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怎么办?》等文章先后被《新华财经》、《经济日报.中国县域经济报》《中国经济导报》《新华网》等刊发或转载。

《疫情之下如何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难问题》一文还被国声智库联合《中国网》策划的专家学者智专题活动采纳,该文章分析了疫情对中小企业融资产生的近期和远期影响,分别对中小企业、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政府部门提出政策建议。文章强调金融机构在风险防范的前提下,尽快推出疫情背景下的新型金融产品,以解中小企业融资的燃眉之急;政府应适时推出新的财税政策和产业政策,以降低中小企业的负担,迅速恢复生产。文章一经刊发,即引起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界的重视,一些建议已经在国家近期出台的相关金融政策中得以体现。

疫情对农村农业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疫情期间,经济学院贸易经济系老师们积极关注疫情对不同产业的影响并发出声音。青年教师胡凌啸作为第二完成人完成的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课题组的研究报告《高度重视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业农村经济影响--妥善应对 精准施策 千方百计保供增收》,217日在《农民日报》发表,并被《人民网》等多家媒体广为转载,网络阅读量超过10万次,社会反响热烈。

该报告指出疫情对农业产业的冲击是全面的,提出必须要强化流通管理,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抓好春耕春播工作,稳妥有序推动农民工返程务工等对策思路和建议。225日,《人民日报》刊发胡凌啸作为主要完成人的文章《科学应对疫情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影响》,该文章分析了此次疫情暴露出的农业农村领域的多重安全危机及危机的形成原因,着眼于保持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安全稳定,提出了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危机管理的建议。报告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并被《学习强国》转载。

疫情对糖料产业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刘晓雪副教授作为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专家,向农业农村部科教司提交了“新冠肺炎疫情对糖料产业链影响的调查分析与对策建议”的报告,科教司已将包括这篇报告在内的50个体系疫情报告上报农业农村部领导参阅。

该报告从新冠肺炎疫情对糖料生产、食糖消费和流通环节的影响进行剖析,找出糖料产业链的卡脖子问题,进而提出四项针对性建议:在控制好疫情的前提下尽快复工复产,着重解决砍蔗劳力缺乏、运输道路受阻、物流外运三个问题;尽快明确机收补贴等甘蔗补贴措施,加大甘蔗机收和机种力度;新植蔗加快推广国产自育甘蔗优新品种,集成推广绿色轻简化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简化程序提升效率,加快甘蔗收购贷款流程。

疫情对首都流通业及生活服务业的影响及应对

虽已退休但依然活跃在学术一线的洪涛教授作为中国农业展览协会农产品电商工作委员会会长,在疫情关键时期,撰写了《农产品供应保障联合行动倡议书》,接受央广网、国际商报、北京日报、新华社等20多次媒体采访,分别就疫情发展、生活服务业(家政)、生鲜电商、共享员工等问题发表观点。在今日头条、《经济日报》、《中国商报》发表《莫慌:生鲜农产品新业态大有用武之地》《疫情应急生鲜农产品供应——政府+市场》《新冠疫情推动数字化转型进入新发展期》《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正面影响是“数字化转型”》《疫情背景下的“数字化转型”进入新的生态发展期》《生鲜电商的机遇期已经到来》《电子商务如何应对新冠疫情的黑天鹅》《共享员工模式——探索“一石三鸟”功能》《为“无人超市”新业态再叫好》等文章,推动疫情背景下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

疫情对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影响的政策建议

223日,知名期货专家胡俞越教授参加了中物联组织的新冠疫情背景下的中国经济与大宗商品市场视频电话会,并向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提交了《打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新冠疫情对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影响的政策建议》的报告。

报告认为在此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大批电商平台所提供的无接触服务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突发疫情影响,各个产业链、供应链出现了断链,建议国家运用大宗商品电商平台,尽快打通产业链、供应链的堵点,撬动最终需求,推进经济全面恢复,同时,运用5G技术超前布局物联网,促进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完善大宗商品市场供应链体系,谨防新冠疫情造成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外溢外移。

疫情对保险业的影响及发展建议

保险研究中心主任王绪瑾教授疫情期间先后接受《经济日报》《金融时报》《证券日报》《中国财富网》等多家媒体采访,就疫情对保险业的影响、机会和建议提出观点,如:保险公司应大力发展网上营销;疫情将会促进健康保险的投保率增加,保险业应该把握机会提供合适的健康保险产品,以提升国民健康保障程度;应进行健康保险产品创新,如免观察期,但要注意防止带病投保,以实现雇员的健康和公司的稳健经营;政府与保险公司应该针对复工提供疫情传染的健康保险产品,政府予以税优支持。

220日王绪瑾教授还通过博众商学院线上平台对保险行业从业人员作了题为《新形势下保险业的发展趋势》的直播演讲,听众达2700多人,他提出,疫情对保险业短期有影响,就长期发展而言,公司经营技术化(如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运用),从业人员专业化(具有保险业务与大数据技能),保险保障服务化,将有利于保险业的稳健发展。

关于引领企业担当社会责任共同抗“疫”的建议

经济学院郭毅教授作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智库、中国工业企业社会责任智库、南方周末等多家机构社会责任专家,就疫情防控期间中国各类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接受腾讯新闻、中国社会科学院《商学院》、中国建设报等媒体采访。郭毅教授对此次疫情中企业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责任意识高度肯定,指出中国企业并不缺乏社会责任担当的履责意愿,也在市场化、国际化发展中获得了参与社会治理的综合能力,企业社会责任可以也应该成为新时代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治理能力来源。建议政府主管部门给与企业更多信任,授权企业或以公共服务购买等方式,充分发挥企业在信息、物流、专业物资生产、民众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专业优势,使其参与到疫情控制和稳定社会的工作当中,形成有效的政府行动、企业责任行动与社会组织公益行动之间的对接机制,构建非常时期社会治理共同体。

此外,学院还有一些教师正在针对此次疫情防控中的应急制度设计、财政支出效率、疫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等问题开展研究。下一阶段,学院还将发挥首都流通业基地、数字经济研究院等研究平台的作用,策划组织“疫情对首都流通业的影响及应对之策”等相关主题的网络论坛和专题调研,动员师生为抗击疫情取得胜利、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奉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