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汉青学院副院长陶然教授来我院做学术讲座

   

   

    1128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汉清学院副院长,中国公共经济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陶然教授应邀在阜成路校区做了题为“关键历史时期,资源禀赋与转型路径——中国增长模式的一个分析框架”的学术讲座。讲座由经济系主任倪国华教授和孟昌教授共同主持。

    陶然教授先后毕业于兰州大学、北京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牛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曾任职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布鲁金斯研究中心,2009年起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陶然教授专注于中国经济转型相关领域的重大问题,近年来的研究集中在中国经济转型中高增长的政治经济学、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和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发展,地方治理及公共财政等领域,研究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改革、户籍改革与城市发展问题。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国际期刊发表了50多篇英文论文,在中文权威期刊发表50多篇论文。

    报告由远及近,以现实入学理。以经济史的回顾开场,以对中国未来转型之展望结束。陶然教授首先通过对比“先发”的西班牙与“后发”的英国这两个欧洲国家因“地理大发现”的重大历史事件而 “大分流”,最终走上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说明经济发展中某些偶然性因素的“重要性”。陶然教授认为,中国增长发展演变的过程存在几个“分流”的关键历史时期。从中央计划集中配置资源的苏联模式到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前后的自下而上的“分权”改革,再到9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走向东亚模式,东亚模式的一个显着特点是政府主导的资源投入型增长。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尤其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中国的应对,使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演变表现出了新的特征,需要在一个逻辑一致的框架内做出理论解释。陶然教授详细讲解了他与合作者完成的关于“中国模式”的分析框架,与我院师生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陶然教授关于中国增长模式的分析框架预示,中国增长有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而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是中国避免进入“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可持续性增长的必然选择。

    陶然教授的讲解旁征博引,报告在问题意识、学术思辨、经济理论、逻辑推理和经验实证等诸方面环环相扣。基于对现实问题的长期调研,将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经济史、思想史、增长理论、货币理论和区域经济学等纳入新政治经济学的范式与框架内的解释,令人耳目一新。报告厅座无虚席,有不少师生站在门口和过道听完了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在互动环节,余向华副教授、郭毅教授、葛红玲教授、苏然博士等师生与陶然教授就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问题进行了探讨。讲座持续了两个小时。孟昌教授最后做了总结和点评。

    这是一场非常成功的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讲座结束后,陶然教授与徐丹丹院长、张正平书记和罗玉波副院长进行了交流。